Search

【我想遇見這樣的大人】

----------文末抽書活動----------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我想遇見這樣的大人】

----------文末抽書活動----------

嘿,親愛的
如果讓你回到15歲
你想遇到一個怎樣的大人呢?

在《我想遇見這樣的大人》這本書中
作者 #李林淑 提出了與青少年溝通的五種特殊方法
1. 停止
2. 一起笑
3. 相信、認同、感謝
4. 了解孩子的積極意識
5. 培養認知樂趣

其中我對於 #一起笑 最有感觸

當我跟青少年聊「情侶吵架」話題時
我會透過角色扮演讓他們身歷其境

(宇嬌媚氣噗噗抱怨貌)

宇:啊我男友就很誇張,他說要跟兄弟打球沒時間陪我,我想說就算了,結果我發現他跟我姐妹小美跑去逛街,你猜我怎麼知道的?
她 還 給 我 發 限 動 標 我 男 友
現 在 是 怎 樣 ! ! !(嬌嗔怒吼貌)

(全場笑爆)

我跟青少年演講時,有三個小撇步拉近距離

1.幽默
你需要知道的是,青少年一天至少有7小時在聽老師講話,如果有補習就更可觀,所以你的兩小時,如果又是「有條理內涵的講話」,少年們真的會揮手拜拜大步的走開。

當你可以在每個知識性、操作性概念的闡述跟連結間,融入幽默感,青少年會吃你這套。

你好不好玩,完全就反應在「抬頭率」上。

2.青少年化

屏東長大的我,在剛唸大學時有很大的劣勢,滿口髒字,總會讓我的同儕覺得我很不文雅,但在我那個年代的屏東,「靠」是起始語,「幹」是積極回應。然而,我必須誠實地告訴你,現代的青少年還是這樣慰問彼此的。

當然,我不是要你完全用髒話演講,而是要使用「貼近青少年的語言」,各遊戲、抖音、YT、IG話題、專業術語及流行語(你看,沒有FB囉),青少年對話的語調、口吻、狀態、神韻都是可以好好揣摩與應用的。

而當需要講重點時,在做「氛圍調整」,成為專業但不失距離的口吻就好。

3.個人故事

人都是愛聽故事的,尤其是青少年對站在台上的這個大人,會充滿許多好奇,所以,多聊聊自己年少時的衝、傻、認真、痛苦、我也不喜歡...很容易產生共鳴。

當青少年被拉進你的故事時,這就是最好工作的時機,「後來我是如何健康走過的,如果我可以,你願不願意也試試看?」,會讓少年覺得你接地氣,不是要「教會」我什麼,那我就願意聽進去,看心情嘗試看看,也沒損失。

你就抓住台下的青少年了。

青少年大部分會以叛逆、無力、發脾氣與迴避的模樣表示需要幫助
然而他們又討厭大人給建議(很容易被解讀為對自己下指令)
他們不想感覺自己能力不足
同時又在一個尋求認可的階段

跟青少年工作是非常好玩與有收穫的事
他們會一直提醒著你

「嘿!別給我那些ㄍㄟ掰又沒用的屁話,所以我到底要怎樣?」

此時,比起將青少年視為「問題」去解決它
倒不如讓自己去盡量貼近他們的狀態

陪伴青少年一起探索
讓他們知覺到自己有選擇的自由
並持續感受到你的陪伴與支持

你可以成為這樣的大人

一位幫忙穩住青少年浮躁動盪的心
走過焦慮不安青春期的大人:)

這本書有許多生活化例子
並結合淺顯易懂的心理學概念
提供實際操作的步驟與方法
推薦給家長及與青少年工作的你

----------分享抽書活動----------

1.按讚粉絲專頁
2.在本篇貼文下留言:「我想遇見_____(自由填空)的大人」,並 #標記兩位朋友
3.將本篇文章公開分享到個人的臉書頁面
就符合抽書資格囉~

活動截止為 8/20 21:00
並抽出 #2位幸運兒 獲贈本書
由出版社 遠流粉絲團 直接寄出

這本好書,獻給 #青少年時期渴望被好好接住的你

#我想遇見這樣的大人

#遠流

#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人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專長領域:青少年議題、情感交往、性平/多元性別議題、親子/家庭溝通、情緒紓壓、生命教育、生涯探索、醫療衛教、心理劇、應用戲劇
View all posts